當前位置:首頁 >> 雜志期刊 >> 《廣東美術與設計》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廣東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

發布日期:2022-8-30 15:36:21 來源:廣東省人民政府 作者: 瀏覽:次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廣東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省科協反映。

廣東省人民政府

2021年11月20日

廣東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

實施方案(2021—2025年)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科普和科學素質建設的重要部署,按照《國務院關于印發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的通知》(國發〔2021〕9號)要求,進一步明確我省“十四五”期間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工作目標、重點任務、工作分工和保障措施,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前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边@一重要指示精神是新發展階段科普和科學素質建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遵循。

科學素質是國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是指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科學思想,掌握基本科學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識,并具有應用其分析判斷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升科學素質,對于公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于增強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和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十三五”期間,各地、各部門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扎實推進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全民科學素質行動取得顯著成效,超額完成了“十三五”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目標。2018年,我省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為10.35%,提前完成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的2020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0%”的目標任務;2020年,我省比例達到12.79%,居全國第六名,超過全國10.56%的平均水平,較2015年的6.91%提升了85%,為“十四五”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同時,應清醒地看到,目前我省公民科學素質水平與發達國家和國內先進地區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公民科學素質工作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對科普的需求和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城鄉和區域發展不平衡,面向農民、產業工人、老年人、粵東粵西粵北地區青少年的科學素質工作仍然薄弱;科學精神弘揚不夠,科學理性的社會氛圍不夠濃厚;科普供需存在一定錯位、有效供給不足;科普資源開發和共享水平、科普公共服務能力有待提高;科普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均衡,科普智慧化傳播水平不夠高;科普投入不足,落實“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尚未形成。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也是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新征程的重要機遇期。面向世界科技強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需要科學素質建設擔當更加重要的使命。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普和科學素質建設的重要論述、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科學精神為主線,以深化科普供給側改革為重點,著力打造社會化協同、智慧化傳播、規范化建設、產業化推動、國際化合作的科學素質建設生態,營造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提升社會文明程度,為廣東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提供基礎支撐。

(二)基本原則。

——突出科學精神引領。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傳遞科學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加強理性質疑、勇于創新、求真務實、包容失敗的創新文化建設,堅定創新自信,形成崇尚創新創造和科學文明的社會氛圍。

——堅持協同推進。發揮政府在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加強統籌協調、政策支持、投入保障。激發高等學校、科研院所、企業、社會團體、基層組織、科學共同體等多元主體活力,激發全民參與積極性,構建政府、市場、社會等協同推進的社會化科普大格局。大力推動科普產業化、市場化。

——深化供給側改革。破除制約科普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突出價值導向,創新組織動員機制,推動科普內容、形式和手段等創新提升,探索科普供給新方法、新路徑,提高科普的知識含量,優化供需匹配度,滿足全社會對高質量科普的需求。

——擴大開放合作。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的公民科學素質建設融合發展和交流合作。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加緊密的科學素質國際交流,共筑對話平臺,增進開放互信,深化創新合作,推動經驗互鑒和資源共享,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推進全球可持續發展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三)工作目標。

到2025年,廣東省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6%,全省各地區、各人群科學素質發展不均衡明顯改善??破展┙o側改革成效顯著,科普公共服務能力提質增效,“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制度安排不斷完善,科學精神在全社會廣泛弘揚,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日益濃厚,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升。

三、提升行動

重點圍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培育理性思維,養成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科學生活方式,提高勞動、生產、創新創造的技能,在“十四五”時期實施5項提升行動。

(一)實施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全面提升青少年科學教育水平,激發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強科學興趣、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育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為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夯實人才基礎。

——將弘揚科學精神貫穿于育人全鏈條。堅持立德樹人,實施科學家精神進校園行動,將科學精神融入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激勵青少年樹立投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遠大志向,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進一步提升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等青少年科學教育品牌活動的質量水平。大力開展學??萍脊?、科技周、科普日等活動,普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避險自救、身心健康等知識,營造崇尚科學的校園文化氛圍。

——提升基礎教育階段科學教育水平。配齊中小學科學學科教師及相關學科實驗員,開齊開足中小學科學課程。引導變革教學方式,倡導啟發式、探究式、開放式教學,保護學生好奇心,激發求知欲和想象力。完善初高中包括科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通用技術、信息技術等學科在內的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引導有創新潛質的學生個性化發展。加強農村中小學科學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和配備,加大科學教育活動和資源向農村傾斜力度。推進信息技術與科學教育深度融合,推行場景式、體驗式、沉浸式學習。開展未來學校辦學實踐,探索學習空間、學習方式、課程設計、學校管理等方面的新模式,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職業能力。

——推進高等教育階段科學教育和科普工作。推進科學基礎課程建設,加強科學素質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深入實施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支持在校大學生開展創新型實驗、創業訓練和創業實踐項目,大力開展各類科技創新實踐活動。

——實施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培養計劃。建立科學、多元的發現和培育機制,對有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進行個性化培養。開展英才計劃、少年科學院、青少年科學俱樂部等工作,探索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科技創新后備人才貫通式培養模式。深入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完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建立校內外科學教育資源有效銜接機制。引導學校充分利用科技館、博物館、科普教育基地、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營)地等科普場所廣泛開展各類學習實踐活動。組織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學會(協會、研究會)、企業等開發開放優質科學教育活動和資源。加強對家庭科學教育的指導,提高家長科學教育意識和能力。動員和組織科學家、工程師、醫療衛生人員等科技工作者走進校園,開展生理衛生、自我保護等安全健康教育活動。廣泛開展科技節、科學營、科技小論文(發明、制作)、科學探究、工程設計制作、創意創新創造等科學教育活動。開展科普教育學分制試點。

——實施教師科學素質提升工程。將科學精神納入教師培養過程,將科學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作為重要內容,加強新科技知識和技能培訓。加強中小學科學教師和科技輔導員隊伍建設,加大對科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通用技術、信息技術等學科教師的培訓力度;每年培訓5000名科技輔導員。推動高等師范院校和綜合性大學開設科學教育本科專業。

(二)實施農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以提升科技文化素質為重點,不斷豐富農村科普活動和科普資源,持續改善農村科普公共服務能力和科普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民文明生活、科學生產、科學經營能力,造就一支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要求的高素質農民隊伍,加快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樹立相信科學、和諧理性的思想觀念。重點圍繞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能源資源、綠色生產、食品安全、防災減災、衛生健康、移風易俗等,深入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全省科技進步活動月等群眾性、經常性的科普宣傳教育活動。發揮科技專家服務團等作用,建立健全農村科普服務“常下鄉、常在鄉”的長效機制。

——開展高素質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加強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高素質農民培育示范基地等農民科學素質提升平臺建設。開展農民職業技能鑒定和技術等級認定,加大高素質農民、農村電商技能人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經營者的培訓力度,培養大批適應鄉村振興和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的人才。

——加強鄉村振興科技支撐。鼓勵高等學校、科研院所開展鄉村振興智力服務,推廣科技小院、院(校)地共建等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模式。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申報省級高素質農民培訓示范基地,開展科技示范,引領現代農業發展。引導專業技術學(協)會等社會組織開展農業科技服務,將先進適用的品種、技術、裝備、設施導入小農戶,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加強農村科普體系建設。完善農村科普基礎設施,強化農村中學科技館、鄉村學校少年宮等建設,提高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的巡展頻率,建設一批科普教育基地。推動農技驛站、農村夜校、科普惠農服務站、農家書屋等服務平臺建設。引導科普中國鄉村e站轉型升級,推動優質科普資源在農村落地應用。

(三)實施產業工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以提升技能素質為重點,提高產業工人職業技能和創新能力,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更好服務制造強國、質量強國和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開展理想信念和職業精神宣傳教育。開展“中國夢·勞動美”、最美職工、巾幗建功、智慧藍領、南粵工匠等活動,加大先進典型評選宣傳表彰力度,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和勇于創新的文化氛圍。

——大力強化技能創新。開展“眾創杯”“創客廣東”等創業創新大賽以及廣東省職工職業技能大賽、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勞動和技能競賽等多層級、多行業、多工種的勞動和技能競賽。建設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統籌利用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南粵技術能手評選”等,發現、培養高技能人才。組織開展“五小”等群眾性技術創新活動,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開展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在職前教育和職業培訓中進一步突出科學素質、安全生產等相關內容,構建職業教育、就業培訓、技能提升相統一的產業工人終身技能形成體系。廣泛開展職業技能教育培訓,切實提高職工的安全健康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依托國家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求學圓夢行動等,增加進城務工人員教育培訓機會。

——發揮企業家提升產業工人科學素質的示范引領作用。弘揚企業家精神,提高企業家科學素質,引導企業家在愛國、創新、誠信、社會責任和國際視野等方面不斷提升,做創新發展的探索者、組織者、引領者和提升產業工人科學素質的推動者。鼓勵企業積極培養使用創新型技能人才,在關鍵崗位、關鍵工序培養使用高技能人才。推動高等學校、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職業培訓機構等,為產業工人終身學習、技術技能提升提供渠道。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引導、支持企業和社會組織開展職業能力水平評價。發揮“科創中國”平臺作用,探索建立企業科技創新和產業工人科學素質提升的雙促進機制。推動相關互聯網企業做好外賣、快遞、直播、網約車、網約服務等新興領域、新業態從業人員的科學素質提升工作。

(四)實施老年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以提升信息素養和健康素養為重點,豐富面向老年人的科普資源供給的知識內容、渠道途徑、方式方法,穩步提升老年人適應社會發展能力,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實現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

——實施智慧助老行動。聚焦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融入智慧社會的需求和困難,依托老年大學、老干部大學、社區科普大學、養老服務機構等,聚焦老年人就醫、消費、金融、文體活動等高頻場景,采取適合老年人的圖文、視頻、音頻等方式,普及智能技術知識和技能,提升老年人信息獲取、識別和使用能力,有效預防和應對網絡謠言、電信詐騙。

——加強老年人健康科普服務。依托健康教育系統,推動老年人健康科普進社區、進鄉村、進機構、進家庭,開展健康大講堂、老年健康宣傳周等活動,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各類媒體,普及合理膳食、食品安全、心理健康、體育鍛煉、合理用藥、應急處置等知識,提高老年人健康素養。充分利用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科普園地、黨建園地等陣地為老年人提供健康科普服務。

——實施銀齡科普行動。積極開發老齡人力資源,大力發展老年協會、老科協等組織,充分發揮老專家在咨詢、智庫等方面的作用。發展壯大老年志愿者隊伍。吸納更多優秀老專家加入廣東科普講師團、省級健康科普專家庫,在社區、農村、青少年科普中發揮積極作用。

(五)實施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進一步強化領導干部和公務員對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認識,提高科學決策能力,樹立科學執政理念,增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本領,更好服務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

——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教育引導領導干部和公務員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強化對科學素質建設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提高科學履職能力和水平,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科技自立自強。

——加強科學素質教育培訓。貫徹落實《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公務員培訓規定》,完善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教育培訓機制,把科學素質教育作為領導干部和公務員教育培訓的長期任務和重要內容。加強前沿科技知識、全球科技發展趨勢學習,突出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培養,增強把握科學發展規律的能力。大力開展面向基層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的科學素質培訓工作。

——在考核錄用中落實科學素質要求。不斷完善領導干部和公務員考核評價機制。在公務員錄用考試、領導干部和公務員任職考察等工作中,強化科學素質有關要求。

四、重點工程

在“十四五”時期實施6項重點工程,深化科普供給側改革,提高供給效能,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構建主體多元、手段多樣、供給優質、機制有效、開放有活力的全域、全時科學素質建設體系。

(一)實施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

加強科普資源開發和整合,提升優質科普內容資源創作和傳播能力,多渠道推進數字科普建設,推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建設即時、泛在、精準的信息化全媒體傳播網絡,服務數字社會建設。

——強力推動智慧科普建設。從建設平臺、匯聚內容、組建運營、保障機制等方面系統規劃推進,建設省級數字科普公共服務平臺,打造全領域、多終端、全地域、全渠道分發的“粵科普”特色品牌。推進科普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深度融合發展。建立完善科普資源庫和科普資源名錄,匯聚國內外優質科普資源。依托“廣東省數字政府”政務服務一體機做好科普宣傳教育。發展科普中國信息員隊伍,推進科普中國e站轉型升級,加強“廣東科普”等科普傳播品牌建設,提升智慧科普傳播能力。推動優質科普資源向鄉村振興地區、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邊遠山區等欠發達地區傾斜和下沉。

——大力繁榮科普創作。建立健全科普創作激勵機制,支持高等學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科技類社會團體等單位及廣大科技工作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重大題材開展科普創作。扶持科普創作人才成長,培養科普創作領軍人物,加強對優秀科普團隊的支持。探索和推動將優秀科普作品、科普成果納入科學技術獎勵或者優秀成果評選范圍。持續開展廣東省科普作品創作大賽、科普劇大賽等活動,促進科學與藝術結合,生產適合多渠道全媒體傳播推廣的科普作品。做好優質科普作品的推介與共享服務。

——促進全媒體科學傳播能力提升。強化科學技術引領,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設立科普專題、專欄、專版或頻道,推進科學傳播內容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媒體從業人員科學傳播能力培訓,構建以全媒體為主渠道的科學傳播體系。大力發展新媒體科學傳播,建立科學傳播融媒體聯盟,促進媒體與科技界的溝通合作,增強科學傳播的專業性和權威性。鼓勵公共交通、戶外電子屏、樓宇電視等各類媒介增加科學傳播內容,實現科普內容多渠道全媒體傳播。

(二)實施科技資源科普化工程。

建立完善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不斷增強科技創新主體科普責任意識,充分發揮科技設施科普功能,提升科技工作者科普能力。

——建立完善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鼓勵和支持獲得省級以上科學技術獎的成果、科研重點項目或者重大項目成果科普化,通過公眾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科普視頻、圖書、實物模型等形式,向社會廣泛宣傳推介??h級以上人民政府制定相關配套政策措施,支持和引導企業利用社會資本整合科普資源和創新要素,開展科普產品研發與創新,推動科普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發展。各級教育、科技、農業農村、衛生健康等主管部門發布科技項目指南時,應對具有科普價值的科研項目提出科研成果科普化的要求,并給予相應的支持。利用財政性資金或國有資本建設的國家和省各類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大工程、創新創業基地等可以優先認定為省級科普教育基地,提升社會科普資源的利用效率。鼓勵以社會資金建設的實驗室、科技基礎設施和購置的科學儀器設備向社會開放共享,為科普活動提供服務。

——實施科技資源科普化專項行動。支持和指導高等學校、科研機構、企業、科學共同體利用科技資源開展科普工作,開發開放科普資源。加強與傳媒、專業科普組織合作,及時普及重大科技成果。建設科學傳播專家工作室,鼓勵科學家擔任科普導師、傳媒科學顧問等,參與科學教育與傳播相關工作。拓展科技基礎設施科普功能,鼓勵落戶廣東的大科學裝置(備)開發科普功能,推動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重點實驗室、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中心等創新基地面向社會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

——強化科技工作者的科普責任。把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加強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作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工作。依托現有的科技館、博物館、紀念館、校史館等設施和資源,打造一批科學家博物館和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展示科技界優秀典型、生動實踐和成就經驗,激發全社會創新熱情和創造活力。加強科研誠信和科技倫理建設,深入開展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活動,引導廣大科技工作者堅守社會責任,自立自強,建功立業,成為踐行科學家精神的表率。做好“丁穎科技獎”“廣東最美科技工作者”“廣東十大科學傳播達人”等優秀科技工作者和優秀科普工作者的宣傳表彰工作。通過宣傳教育、能力培訓、榜樣示范等增強科技人員科普能力,針對社會熱點焦點問題,主動、及時、準確發聲。

(三)實施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建立政府引導、多渠道投入的機制,增加科普基礎設施總量,優化科普基礎設施布局和結構,實現資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服務均衡化、廣覆蓋。

——加強對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的統籌規劃與宏觀指導。將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地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或其他專項規劃,并與地方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相銜接。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應當建設與人口和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綜合性科普場館,并配備必要的專職人員??h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據實際建設有地方特色的科普場館,在基層公共設施中增加和完善科普功能;可以通過財政補助方式,引導社會資金投資建設科普場館,并向社會公眾開放。有條件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編制科普基礎設施專項規劃。推進科技館免費開放,提高管理運營水平,提升服務質量和能力。

——創新構建現代科技館體系。推動科技館與博物館、文化館等融合共享,創新構建服務公民科學文化素質提升的現代科技館體系。到2025年,全省40%以上的縣(市、區)建成1座以上實體科普館,并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動現有科技館的改造升級和功能拓展。推進數字科技館建設,統籌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農村中學科技館建設。加大特色科普展教品研發和共享。

——大力加強科普教育基地建設。按照激勵和約束并重原則,加強科普教育基地的創建、認定和動態管理工作。積極開展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創建活動。鼓勵和支持各行業各部門建立科普教育、研學等基地,提高科普服務能力。到2025年,全省建設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100個以上,省級科普教育基地1000個以上。加強科普教育基地聯盟建設,提升服務能力。加強科普小鎮建設,突出科普元素,創新科普亮點,打造科普氛圍濃厚、特色鮮明、要素集聚、輻射帶動力強的科普小鎮。到2025年,建設科普小鎮15個。

——加強各類科普陣地建設。推動各地結合大學城、職教城、游學研學基地、動物園、植物園、自然保護地、主題公園等規劃建設,促進相關設施的一體化發展和綜合利用,建設各類科普館。推進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公共設施開展科普活動,拓展科普服務功能。鼓勵和支持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機場、車站、碼頭、賓館、銀行、商場、電影院等公共場所,飛機、列車、客車、客輪等公共交通工具,設立向公眾開放的科普設施或者提供科普服務。

(四)實施基層科普能力提升工程。

建立健全應急科普協調聯動機制,加強各級各類科普組織和科普人才隊伍建設,顯著提升基層科普工作能力,基本建成平戰結合應急科普體系。

——建立應急科普工作機制??h級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健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科普工作機制,納入本級突發事件應急工作整體規劃和協調機制。加強應急科普專家隊伍建設,提升各級領導干部、應急管理人員和媒體人員的應急科普能力。加強應急科普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建設,儲備和傳播優質應急科普內容資源,在日??破罩腥谌霊崩砟詈椭R,有效開展各種形式的應急科普主題宣教活動,全面推進應急科普知識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提高公眾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處理能力。

——完善基層科普服務體系建設。構建省域統籌政策和機制、市域構建資源集散中心、縣域組織落實,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黨群服務中心、縣(市)區級學會、企業(園區)科協、高校(科研院所)科協、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型研發機構)科協等陣地為依托的基層科普服務體系。開展科普示范縣(市、區)創建活動,不設行政區縣的地級市以鎮(街道)為創建主體。加強基層科普設施建設,在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社區圖書館、社區書苑、社區大學等平臺拓展科普服務功能。探索建立基層科普展覽展示資源共享機制。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全國科普日、科技活動周、雙創活動周、防災減災日、食品安全宣傳周、119消防宣傳日等活動。加強科普創新發展聯盟建設管理。支持深圳市開展全領域行動、全地域覆蓋、全媒體傳播、全民參與共享的全域科普行動。

——加強專兼職科普隊伍建設。建立完善科普人才培養、使用和評價制度,引導和激勵科技工作者履行科普責任,將科普成果和科普工作實績納入相關專業技術職稱評審、績效考核指標。各級人民政府對為科普工作作出重要貢獻的組織和個人予以表彰和獎勵,符合條件的科普作品項目列入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獎勵范圍,鼓勵社會力量設立各類科普獎。大力發展科普場館、科普基地、科技出版、新媒體科普、科普研究等領域專職科普人才隊伍。鼓勵企業、科研機構、高等學校設立科普崗位。鼓勵高等學校開設科普相關課程,支持有條件的高等學校設立科普相關專業,加強科普相關學科建設。開展科學教師等培訓和研修活動,支持和鼓勵高等學校、行業組織等舉辦科普人才論壇、研討會、交流會等,增進工作交流合作。加強廣東科普講師團建設。加強科普智庫建設,開展科普理論研究、政策研究、媒介研究、創作研究、效果評估等。

——壯大科技志愿者隊伍。完善科技志愿服務管理制度,加強省科技志愿服務總隊建設管理,推進科技志愿服務專業化、項目化、規范化、常態化發展。探索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黨群服務中心、社區服務中心(站)等,對接科技志愿服務資源與社會需求,推廣群眾點單、社區派單、部門領單、科技志愿服務隊接單的訂單認領模式。開展學會科技志愿服務基層行、科技志愿優秀項目展評、科技志愿工作骨干培訓交流、先進典型評選等活動。鼓勵教師、醫生、學生、媒體工作者等發揮自身專業特長和優勢,參與科技志愿服務活動。持續打造“院士專家基層行”“中青年科學家地市行”等廣東特色志愿服務活動品牌。

(五)實施科普產業繁榮工程。

制定實施培育和壯大科普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強科普產業市場培育,加強科普產業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生產和推廣,科普產業發展規模和水平實現全國領先。

——加強對科普產業發展的宏觀指導和政策扶持。建立完善培育和壯大科普產業準入政策、財稅政策、金融政策、人才政策、科普產業用地等政策體系和服務體系??h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教育、科技、工業和信息化、自然資源、農業農村等主要部門可以設立財政性科普產業促進項目,加大對公益性科普產品和社會服務的支持力度??破债a業用地享受科研用地同等待遇。加大對科普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興辦各類科普文化產業。引導和吸引粵港澳大灣區內企業、個人或者外商資金參與聯合組建產業基金,逐步實現科普產業的投資多元化,鞏固深化交流合作,創新合作模式,推動建立粵港澳大灣區科普產業融合發展新機制。

——推動科普市場化產業化。推動組建廣東科普集團。研究探索建設科普產業園,積極引入和扶持一批優秀科普企業、龍頭科普企業參與,積極搭建科普產業的研發、生產、銷售、服務全產業鏈,為扶持科普產業發展提供示范。加快推進科普展覽、科普圖書、科普影視、科普玩具、科普旅游等科普產業發展。搭建線上線下結合、專業化的交易會、博覽會等科普產業發展交流與服務平臺。促進科普與教育、醫療、旅游等融合發展,催生具有科普功能的新業態。加強推動科普產業同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深度融合,完善具有廣東特色的科普產業體系。到2025年,建成科普產業示范基地10個,科普產業領軍企業50家。

——推動科幻產業發展。加大對科幻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探索聯合相關研究機構、企業和社會組織等組建促進科幻產業發展聯合體,為科幻產業發展提供專業咨詢、技術支持等服務。支持科幻原創作品創作與轉化,鼓勵科幻產業的云服務、版權交易、產業投資、商業策劃等服務平臺建設,鼓勵成立科幻中心、想象力研究中心、未來研究中心、科幻聯盟、科幻協會等組織。鼓勵有條件的地方設立科幻產業發展基金,支持科幻主題場景建設,打造科幻產業集聚區和科幻主題公園等。加強科幻人才培養,鼓勵高等學校試點探索構建科幻通識課程體系,培育科幻原創團隊,支持舉辦各類科幻主題活動。

(六)實施科學素質國際交流與合作工程。

拓展科學素質建設交流渠道,搭建開放合作平臺,豐富交流合作內容,增進文明互鑒,推動價值認同,提升開放交流水平,參與全球治理。

——拓展國際科技人文交流渠道。加強統籌協調,引導和支持科學共同體聯合申辦和舉辦國際科技論壇、學術會議、科普會議,組織國際科普展覽與交流活動。加強與有關國家和地區組織的對接合作,強化日常溝通交流。加強與國際知名科普場館和科普機構的聯系與交流,建立國際科普人才互訪、引進國外優秀科普展教品等機制。開展青少年交流培育計劃,拓展合作領域,提升合作層次。

——豐富國際合作內容。搭建公眾科學素質國際化交流合作平臺,開展青少年科技教育、科學傳播人才培養、科學素質評測及研究等領域的交流合作。開展科學教育、傳播和普及的雙邊、多邊合作項目,促進科普產品交流交易。聚焦應對未來發展、糧食安全、能源安全、人類健康、災害風險、氣候變化等人類可持續發展共同挑戰,加強青少年和教育、媒體、文化等領域科技人文交流。

——促進“一帶一路”科技人文交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利用區位優勢,深化公共衛生、綠色發展、科技教育、文化藝術、旅游會展等領域合作,逐步探索和拓展其他領域的交流互鑒。探索科學素質建設合作機制,積極參與國家層面舉辦的“一帶一路”青少年科技活動、科學教師培訓等人員交流和合作。

五、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省政府建立科普工作聯席會議制度,負責領導全省科學素質建設工作,將公民科學素質發展目標納入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各有關部門按照本方案的工作分工,將有關任務納入本部門相關規劃和計劃。

各級政府負責領導本地區科學素質建設工作,把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作為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納入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列入年度工作計劃,納入目標管理考核。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區“十四五”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實施方案,完善工作機制,加大政策支持和經費投入,全面推進本地區公民科學素質建設。

省科協要充分發揮省科普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的綜合協調作用,負責牽頭制定科學素質建設工作規劃、年度工作計劃。各有關單位要主動擔當作為,按照工作職責,加強分工協作,共同推進各項工作目標任務落實到位。

(二)建立健全機制。

建立完善方案實施機制。各級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辦公室與政府科普工作聯席會議制度融合運作,加強統籌協調、工作研究和經驗交流,出臺相關政策文件,開展專項科學素質提升行動,不斷提高科學素質建設工作的效能。

建立健全科普動員激勵機制。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參與科普的積極性,進一步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分工協作、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專兼職科普人才和志愿者積極性,依據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對在科學素質建設中作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給予獎勵和表彰。

建立健全監測評估機制。依據《科普法》和《廣東省科學技術普及條例》,開展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和統計工作,為本方案實施和監測評估提供依據。加強對本方案實施工作的督促檢查,適時對部門、地方的實施工作進行檢查、評估和通報,推動工作任務落實。

(三)完善保障條件。

完善法規政策。抓好《廣東省科學技術普及條例》實施工作,出臺必要的配套政策,督促牽頭部門履行職責,在組織、隊伍、經費、設施等方面給予保障??h級以上人民政府在制定和執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相關專項規劃以及有關科學技術教育、傳播與普及的規章政策時,要體現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目標和要求。

保障經費投入。省財政要帶頭加大對科普的投入,多措并舉提升科普成效??h級以上人民政府將科普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逐步提高科普經費的投入水平,保障科普工作順利開展。各有關部門切實承擔起本方案分工任務,按照省預算管理的規定和現行資金渠道,統籌考慮和落實所需經費。完善捐贈公益性科普事業財政、稅收政策,提倡吸納個人、企業、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采取設立科普基金、資助科普項目等方式支持科學素質建設。

加強理論研究。圍繞有效應對新科技、新應用帶來的科技倫理、科技安全、科學謠言等挑戰,開展科學素質建設理論與實踐研究。深入開展科普對象、手段和方法等研究,打造科學素質建設高端智庫。

(四)明確進度安排。

啟動實施。2021年,推動和指導各地制定“十四五”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實施方案,各有關部門制定落實相關工作任務的具體方案或措施,并做好動員和宣傳工作。

深入實施。2022—2025年,持續完善工作機制,加強檢查評估,針對薄弱環節,解決突出問題,及時補齊短板,全面推進各項目標任務的完成。

總結表彰。2025年,對“十四五”期間我省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進行總結和評估,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開展表彰獎勵。

附件:廣東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工作分工表

附件

收起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AV,国产成人+亚洲+综合,亚洲特一级黄色电影,日韩精品亚洲人成在线中文字幕